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皇岗口岸重建专栏 > 相关新闻
高擎旗帜立潮头 见证百年复兴路——深圳口岸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图片展
来源:市口岸办 发布日期:2021-07-01 17:01
新皇岗口岸建设将释放约50万平方米土地空间,建设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方园区,实现大湾区高效互通。
2020年以来,深圳口岸始终保持面向港澳台的“城市大门”、面向国际的“口岸国门”开放,一线党员干部连续奋战、顽强拼搏,为全国筑起疫情防火墙。
2020年,深圳口岸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实现经济稳定复苏。2021年,深圳口岸将重点推进优化流程提时效、规范收费降成本、深化改革便民惠企等任务落实,持续抓好优化提升深圳口岸营商环境各项工作。
波澜壮阔,岁月峥嵘。
6月30日,“高擎旗帜立潮头”——深圳口岸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图片展在深圳湾口岸拉开帷幕。
本次图片展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指导,深圳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联合深圳海关、深圳边检总站、深圳海事局共同举办。800余幅不同历史时期的影像,组合成绵延的画卷,生动展现深圳口岸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从九龙关经历护产起义回归祖国开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艰苦岁月中积极探索,在改革开放中迸发强劲动力,逐步形成海、陆、空、铁俱全和初具现代化、国际化规模的开放格局,成为深圳经济特区持续推进改革开放、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阵地,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护产起义——人民政权顺利接管九龙关
守护着祖国南大门的深圳海关,其前身正是1887年4月2日清政府设在九龙与香港边界的九龙关。新中国成立前,九龙关一直把持在西方列强手中,成为帝国主义压迫、掠夺中国人民的工具。九龙关广大爱国员工在中国共产党港澳工委的领导下,与反动势力展开了坚决地斗争。1948年秋,九龙关中共地下党根据港澳工委指示,在海关内通过串联、组织读书和座谈等活动,为“保护关产、迎接解放”积极做好准备。
1949年10月1日,一封急调九龙关全部缉私舰艇开往台湾的电报,拉开了九龙关的护产大战。在我地下党的积极推动下,缉私舰的船员联名上书,坚决拒绝,并阻止舰艇启航,拖延了反动势力企图把全部舰艇调离香港的日程,保存了20多艘舰艇,为护产起义赢得了时间。1949年10月15日,由于返航计划泄露,舰队决定提前启航,冲破反动势力的封锁,并于1949年10月16日清晨安全胜利驶达广州。“护产起义”取得胜利,标志着历经磨难的九龙关回到中国人民的怀抱,为迅速恢复新中国口岸监管业务,保证客、货运正常进出做出了重要贡献。
筚路蓝缕——守护“香港同胞的生命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改革、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党中央的领导、关怀与支持下,深圳口岸海关(含检疫)、边检、海事等各职能机构逐步建立,出入境制度日臻完善,有效维护了深港稳定与国家安全。深圳口岸广大党员干部团结一心、冲在一线,艰苦奋斗、开拓进取,为深圳口岸建设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1949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宝深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文锦渡关卡和罗湖关卡。1950年7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罗湖口岸正式对外开放;同日,广东省公安厅边防局深圳检查站成立。1951年8月1日,广州卫生检疫所深圳检疫站成立。1959年9月25日,广东省深圳边防兽医检疫站成立。1962年,广东商检局深圳火车站工作组设立。1972年,宝安港务所成立。1976年3月5日,中共宝安县委边防口岸工作领导小组成立,该小组下设的办公室即为深圳市人民政府口岸办公室的前身。
1962年4月7日,在党中央亲切关怀下,国家为适应供应港澳鲜活商品“优质、适量、均衡、应时”的要求,开创了编号为751、753及755(后分别改为82751、82753、82755次)的三趟快车,分别自上海、郑州、武汉三地始发,每日满载包括活畜禽和鲜果时蔬等在内的供港鲜活商品,经深圳运抵香港。一直以来,香港媒体都亲切地称呼“三趟快车”为“香港同胞的生命线”,她就像一根动脉,把香港和祖国大陆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管是桥梁断裂、隧道塌方、还是华东华南发生严重涝灾,不管是铁路春运极为紧张,还是流行性病毒肆虐的情况下,许多货车无法正常运行,而三趟快车却始终风雨无阻,从未停驶。上世纪90年代,每天由内地经深圳运往香港的活禽活畜占香港市场供应量的99%以上,冻肉水产、瓜果蔬菜等占一半以上。
初心使命——牢记中央创办特区战略意图
口岸的设立和变化,从一个侧面展现深圳改革开放进程。深圳口岸部门,一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1979年5月5日,广东省上报的《关于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出口特区的初步设想》获得党中央支持,明确了深圳口岸设立和发展的方向。1980年8月,随着深圳经济特区正式成立,历史悠久的罗湖、文锦渡两个口岸焕发出强大生命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罗湖、文锦渡口岸落后的通关能力与通关车辆爆发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口岸建设、管理体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多项问题浮出水面,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深圳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开放,也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与内地日益密切的社会经济交往的要求。1993至1997年,深圳口岸对标国际,从11个方面出台20项措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综合配套改革。期间,深圳市口岸管理委员会成立并承担起口岸管理总协调重任;海关在旅检实行“敞开式”大通道验放,在货检启用大型集装箱货物车检系统(H915)改变了以往只能靠手工查验的历史,大幅提高了通关效率和查验效能;深圳率先完成了中央直属和地方海上安全监督局的合并,实现“一水一监”管理新模式,结束了深圳水域安全监督工作多头管理的局面;深圳陆路口岸货运通道实现“边检管人、海关管物”的监管新模式;深圳边检完成职业化改革,并率先启用全国第一套边防检查涉外计算机查验系统;原深圳检验检疫局实现动植物检疫、卫生检疫、商品检验机构“三检合一”;查验单位实施“收支两条线”财务管理体制,统一对外公布收费项目和标准,为营造和谐的口岸营商环境打下基础。1994至1997年间,通过口岸体制改革试点,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车辆、货物数(重)量年均递增12.2%、6.2%、6.8%,为进一步加强与香港通关制度的对接、扩大对外开放作出了积极贡献。
党建引领——口岸服务特区振兴与发展
在党的引领下,深圳口岸人始终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扬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谱写了勇于担当、砥砺奋进的壮丽史诗。
搬掉罗湖山,罗湖开启。1980年12月,广东省委作出决定,搬掉横亘在口岸地区的罗湖山,进行招商引资,将拥有罗湖、文锦渡两个口岸的罗湖打造为深圳改革开放的首个阵地,罗湖区的建设就此拉开序幕。每天,成千上万人穿过繁忙的罗湖桥,奔走在内地和香港之间,而源源不断的输港物资也是通过这里供应香港。
走向大鹏湾,盐田开发。1983年,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正如火如荼地时候,深圳把目光投向了大鹏湾。1984年9月24日,沙头角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成为服务盐田、龙岗及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的辅助性客货综合性口岸。1988年5月28日,盐田港建设正式启动,1992年11月11日,盐田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是华南地区以国际航线为主的枢纽型港区,每周航线近百条,其中欧美航线占60%,是单体吞吐量和效益领先全球的集装箱码头,已成为全球最大20万吨级超大型船舶首选港之一。
港区先行,蛇口炮响。上世纪80年代初,蛇口港只是一个小渔港。随着开山炮响,1979年7月,深圳蛇口工业区兴建。1979年8月29日,蛇口港建设正式启动,并于两年后正式对外开放。1984年5月赤湾港正式对外开放,1987年1月东角头码头正式对外开放,1990年2月妈湾港口岸正式对外开放,2012年2月大铲湾码头正式开关。随着西部通道设想一步步走入现实,2007年7月1日,深圳湾口岸与深圳湾大桥同时正式开通。深圳湾口岸是粤港之间最大的跨界基础项目之一,也是粤港陆路交通衔接的主要通道,大大缓解了深圳口岸的紧张局面,加速粤港间人流、物流、车流,改善通关环境,确保投资贸易便利化,对泛珠三角区域以及内地经济的合作和人员交流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南山区经济腾飞的重要支撑。
应运而生,福田崛起。回顾历史,如果说老罗湖是深圳起步的地方,福田的规划建设则是深圳真正走向国际化现代大都市的核心标志。1989年12月28日,皇岗口岸货运率先开通。1991年8月8日,皇岗口岸全面开通,并迅速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陆路口岸。皇岗口岸的建成,有效地缓解了文锦渡口岸堵、压车等现象,从通关数量和通关效率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进一步加强了深港、粤港之间的交通联系,促进香港与深圳乃至服务了广东省及全国的经济发展。
特区扩容,空港前锋。1991年10月12日,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口岸通航,现已成为世界百强机场之一、国际枢纽机场、中国十二大干线机场之一、中国四大航空货运中心及快件集散中心之一。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支撑带动作用,强化了深圳海空港枢纽的地位,支撑深圳扩大了开放空间,拓展经济腹地范围,打造国际枢纽城市,构建现代化国际化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一地两检,深度融合。广深港高铁西九龙站口岸于2018年9月23日正式开通,首次将香港正式接入全国高铁网,并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地下火车站之一。通过西九龙高铁,旅客可从内地58个站点直达西九龙娱乐区,进入香港市中心,“一地两检”通关模式让旅客出行更便捷、更高效,极大增强了旅客的获得感,对内地和香港两地未来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意义重大。
历史印记——特区管理线发挥重要作用
1982年6月,中央为了使深圳经济特区的各项优惠政策得到具体落实,使特区经济在相对独立的空间有序运行,国务院下达文件设立深圳特区管理线。深圳特区管理线东起大鹏湾背仔角,西至宝安区安乐村的双界河出海口,全长126公里。整个特区管理线沿梧桐山支脉从背仔角、大望村、布心纹帐岭、银湖、梅林、长岭皮、金坑等山脉连绵延伸至同乐到南头,利用天然的山脉东西走向,沿山脚修建形成“特区管理线”屏障,设施包括126公里的隔离铁丝网,其中有90.2公里的巡逻路。
2018年1月15日,为促进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发展,结合特区建设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任务,国务院同意撤销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至此,发挥作用长达36年的深圳特区管理线退出了历史舞台,它的设立与撤销,均标志着改革开放不断迈入新阶段。
重任担当——践行新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以上率下、层层推进,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深圳口岸接续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并将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向基层延伸,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显著增强,让党旗在深圳口岸一线高高飘扬。
如今,深圳15个国家一类口岸巍然矗立。深圳海关、深圳边检总站、深圳海事局等中央驻深单位与地方口岸部门共同把关服务海、陆、空、铁各口岸的出入境人员、货物流通。深圳口岸年均出入境人员数量高达2.52亿人次、车辆1500万辆次、海港集装箱2655万标箱。每天近70万人次通过深圳口岸往来港澳台和世界各地,每年经深圳口岸通关的客货车辆占全国总量近一半,年进出口贸易额占全国近十分之一,一半以上的贸易辐射全国各地,出口贸易总额连续28年稳居内地大中城市首位。庞大的旅客流量、频繁的货物流动,不仅意味着区域间巨大的人才、资金、信息的交互,更彰显出深圳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的强大生机与活力。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时至今日,深圳口岸“外严防输入”已奋战近500天且仍在持续,堪称是一场艰辛的超长超强阻击战。疫情防控期间,深圳口岸始终保持面向港澳台的“城市大门”、面向国际的“口岸国门”开放,不封关、不阻断,一线党员干部连续奋战、顽强拼搏,坚决做好重点人员管控,做好海陆空铁口岸防控措施全面覆盖。防输入专班牵头构建市区联动深港联动联防联控管控网,“点线面网”全方位筑牢外防输入防线,为城市正常运行提供了坚实保障,探索出超大型城市严防输入的“深圳样本”。
2020年6月23日,皇岗口岸重建各项工程实现“三开”,即临时旅检场地全面具备开通条件、现口岸旅检区开始拆除、新口岸综合大厦开工。未来皇岗口岸重建后,新口岸定位为纯旅检口岸,释放土地用于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方区域开发,规划引入多条轨道交通线,将打造成为辐射大湾区的超级口岸和综合交通枢纽。2020年8月26日,莲塘口岸正式开通货检通道,成为深港间第八座跨境陆路口岸,将承担香港与深圳东部、惠州以及粤东、赣南、闽南之间的跨界货运并兼顾客运,是实现深港跨界交通“西进西出、东进东出”总体格局的东部重要枢纽。
2020年,深圳口岸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实现经济稳定复苏,进出口总值3.05万亿元,居全国第二,增长2.4%。其中进口1.35万亿元,居全国第三,增长3.6%;出口总额1.7万亿元,增长1.5%。2021年,深圳继续围绕清单抓落实,重点推进优化流程提时效、规范收费降成本、深化改革便民惠企等任务,持续抓好优化提升深圳口岸营商环境各项工作,为深圳对标世界最高最好最优、打造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贡献口岸力量。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口岸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将更加凸显。深圳口岸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期不但继续发挥着与世界互联沟通的窗口作用,同时,口岸经济带也将成为深港两地在高端消费、高端商务、专业服务等领域深度合作的重要示范区。口岸,将会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以及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实践阵地。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百年梦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已真切地照进现实。如今,深圳进入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驱动,深圳经济特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双区”叠加的黄金发展期,深圳口岸承载着“全力打造国内最优、国际一流标杆口岸”的新使命,正接续奋斗,迈上新征程。(来源: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