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口岸+ 口岸通关改革创新研讨专栏(已归档) > 他山之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大湾区合力打造 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来源:市口岸办 发布日期:2019-07-11 11:47
近日,广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和《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了我省推进大湾区建设的施工图和任务书。
“这份施工图和任务书非常全面、务实、接地气。”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是世界规划史上的新创举,未来更将带动激发世界级的体制创新。如今广东制定了详细举措,将进一步落实和推动大湾区建设,携手港澳深化合作,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级创举”
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化粤港澳合作,对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张燕生:从中国发展看,我们正在步入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一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时代、一个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在这个背景下,我认为今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提速,是世界规划史上的一次新创举,未来更将带动激发世界级的体制创新。
过去40年,粤港澳深入合作、紧密联系;未来40年,在规划纲要指引下,粤港澳合作还将继续“升级”,合力把大湾区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成为全球经济格局中最靓丽的一个湾区。
推进大湾区建设过程中,粤港澳三地深化合作优势明显。从空间看,粤港澳大湾区有三个差异化的都市圈,形成三个极点带动,一是香港、深圳为极点带动东莞、惠州,二是广州、佛山为极点带动肇庆,三是澳门、珠海为极点带动中山、江门。
四个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引擎作用,在功能定位上又各有分工、各有侧重,符合实际情况,切合了四个中心城市本身具有的优势和短板,遵循了各个城市不同的发展规律,从而避免在城市分工和产业结构发展上出现重叠。基于这一点,大湾区将形成差异分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联合体,发展活力和后劲十足。
正是这些独特优势,让粤港澳大湾区在高起点上诞生。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也必须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携手港澳解决大湾区发展不平衡问题
广东如何进一步深化与港澳互利合作,发挥“一国两制”强大优势,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张燕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利于广东深化与港澳互利合作,促进港澳保持长期繁荣稳定、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充分彰显“一国两制”强大生命力。《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是广东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施工图和任务书,做得非常全面、务实、接地气。
下一步落实中,我们不仅要明确“广东要做什么”,还要更多关注“粤港澳合力可以做什么”。与世界其他的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存在制度差异、关税差异和法律差异,同时,各城市之间的发展也存在不少差异。这会让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面临一些挑战,但也会为未来大湾区的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形成更好的创造力。
广东还要考虑如何加强与港澳的合作,推动解决粤港澳大湾区内不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实施意见》提出,优化区域功能和空间布局,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网络化空间格局,推动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补,以提高珠江西岸发展水平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
这是下一步落实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其关键就是缩小差距、实现协调发展,包括区域的协调、城乡的协调、社会的协调。
让创新成为大湾区发展第一动力
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其中关键是创新。从《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来看,广东将怎样携手港澳,建设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张燕生:高质量发展的涵义,我认为首要一点就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粤港澳大湾区要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就是要让创新成为第一动力。
从研发投入强度指标来看,发达国家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的平均水平是2.4%。在大湾区内,深圳这一指标是4.13%,广州是2.50%。由此可见,深圳创新投入非常大,处在国际较高水平。但同时也要看到,香港创新具有深圳和广州不具备的优势条件,比如基础研究能力、一流的大学。此外,香港在科技创新融资方面可以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市场工具和体系,这些都是广州和深圳迫切需要的。
此时,粤港澳三地合力尤为关键,《实施意见》也对此提出了不少针对性举措。比如,广东提出,要携手港澳加快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要科研机构和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在重要科技领域、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携手香港和澳门共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争取国家支持集中布局建设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重点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造重大原始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设立粤港澳联合创新专项资金,开展重大科研项目合作,支持相关资金在大湾区跨境使用等等。
从外向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更好地合作,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推动实现高水平开放?
张燕生:当前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不断加快,“抱团出海”需求只会越来越强烈。三地合作推动高水平开放,成为必由之路。
辨明方向,首先要看来路。过去十年,经过顽强的转型升级,广东取得了很好效果,走向了“自主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逐步提升。所以现在我们要思考,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的开放,应该是怎样的开放?
《实施意见》对“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明确了这样一个目标:充分发挥港澳在对外开放中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优化珠三角九市投资和营商环境,提升大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实现粤港澳开放资源融合、开放优势互补、开放举措联动,引领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
我认为,这就要求大湾区要从“外向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外向型经济的形态是“依附经济”,但开放型经济的形态是“终点经济”,是实现高水平开放的重点。从内部看,广东要借鉴港澳、携手港澳,在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促进人员车辆货物往来便利化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从外部看,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支撑区,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其中,要重点发挥港澳在对接国际市场方面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支持大湾区优质企业和优势产品走出去,开展跨国并购和全球营销,强化对重点国别和地区的招商引资,高水平引进外资,提升大湾区参与国际合作的竞争力。(来源:南方日报)